雷暴天气,小心这种“致命哮喘”

■马艳良

近日,随着雷暴天气频繁来袭,很多医院急诊科的雷暴哮喘患者持续增加,甚至占到一天全部患者的三分之一,救护车送来的危重哮喘持续患者也明显增多。实际上,不少人出现了突发性的咳嗽、气喘甚至呼吸困难。这种现象并非普通的天气反应,很可能是雷暴哮喘在作祟。

近年来,这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在我国逐渐引起关注,它不仅会加重已有哮喘患者的病情,还可能让一些从未患过哮喘的人骤然陷入危险之中。那么,雷暴哮喘究竟是什么病?它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雷暴天气为何会诱发哮喘?

雷暴哮喘是指在雷暴天气发生后,部分人群哮喘急性发作的一种现象。最早的医学报道出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 一次雷暴过后,当地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哮喘患者数量骤增,其中不少人此前并没有哮喘病史。此后,欧洲、亚洲等多地也有类似报道。

与普通哮喘相似,雷暴哮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咳嗽、气急、喘憋,严重时可出现致命性呼吸困难。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暴发往往与天气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强雷暴、大风以及空气湿度骤变的情况下集中出现。雷暴哮喘不仅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特殊表现,也是一种典型的“环境与疾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雷暴天气会诱发哮喘?其背后机制涉及气象学、免疫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首先,雷暴天气伴随着强风和剧烈气流,会将空气中的花粉、霉菌孢子等过敏原卷入高空。随着雷雨的发生,这些颗粒在水分和电荷的作用下被打碎成更小的微粒。研究显示,这些微粒的直径常在2至3微米之间,恰好适合进入人体下呼吸道。

其次,当空气湿度升高、温度骤变时,人体气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会发生改变,使得过敏原更容易进入气道组织,诱发免疫反应。气道内的免疫细胞在识别出这些外来物质后,会释放炎性介质,引发气道痉挛和水肿,最终导致呼吸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最后,城市空气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助推因素。汽车尾气、工业废气中的颗粒物与花粉、霉菌结合后,可能增强过敏原的致敏性。在雷暴天气下,污染物和过敏原的“复合效应”更容易诱发哮喘。

高发与多因素有关

雷暴哮喘的临床表现与普通哮喘相似,包括咳嗽、气促、胸闷、喘憋等,但往往来势更急、更猛烈。部分患者在几分钟内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更须警惕的是,雷暴哮喘并非只发生在已有哮喘病史的人群中。研究发现,很多首次发病的患者在此前并无明确的哮喘或过敏病史,但在暴露于高浓度过敏原的环境下,仍可能急性发作。

一些随访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在经历雷暴哮喘后,往往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持续存在哮喘或过敏症状。这提示我们,雷暴哮喘不仅是一次性的急性事件,还可能成为长期疾病的诱发点。

雷暴哮喘的高发与多个因素叠加有关。首先是气象因素。雷暴伴随的强气流、急剧的气压变化和空气湿度上升,是诱发花粉和霉菌微粒化的重要条件。其次是过敏原分布。在春夏交界或夏末秋初季节,植物花粉和霉菌孢子浓度本就较高,雷暴天气会加速其扩散和沉降。再次是城市环境。空气污染增加了过敏原颗粒的刺激性,使人群暴露风险更大。最后是人群易感性。既往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的人,更容易在雷暴中发病,而健康人群也并非绝对安全。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雷暴成为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

如何有效应对

面对雷暴哮喘,个人和家庭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首先要关注天气预报。有过敏史的人群应多关注天气预报,特别是气象部门发布的花粉过敏指数。雷暴发生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关好门窗。

其次要科学配置空气净化器。雷暴天气时,紧闭门窗并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降低室内过敏原和污染物的浓度。同时,要注意定期更换空气净化器的滤网,确保过滤效果,并根据房间大小选择合适的风速。

最后,要定期清理房子。保持室内干燥,避免霉菌滋生;定期清理地毯、窗帘、沙发等容易积尘的地方,减少室内过敏原的积累。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也很重要。易感人群家中应常备急救药物和家用雾化器,并确保熟悉使用方法。一旦出现症状,立即进行初步处理。若症状快速进展或初步处理无效,必须迅速就医。

一旦哮喘发作,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立即使用急救药物。哮喘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或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在哮喘发作时,应立即使用这些药物,并遵循医嘱调整用药剂量。这些药物可以迅速扩张支气管,缓解呼吸道痉挛,从而减轻呼吸困难。如果三次以后不缓解,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家里有雾化机,可以及时用雾化治疗。

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哮喘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此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半坐位或坐位,有助于呼吸。同时,多饮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进行氧疗。如果条件允许,应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呼吸困难。可以使用氧袋或氧瓶对患者进行供氧。家里准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一定要保证血氧饱和度在93%以上,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来调整吸氧的流量。在吸氧前,要对氧气进行加温加湿,以免氧气过早、过冷对呼吸道产生刺激。

如果哮喘发作症状严重或持续加重,应立即就医。在就医途中,可以继续使用急救药物并进行氧疗。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使用静脉注射的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或者进行机械通气等。

除了个人防护,更需要社会和公共卫生系统的综合治理。

在雷暴高发季节,医院应做好急诊应对预案,保证药品和呼吸机的储备。

气象部门和卫生部门可以联合发布“雷暴哮喘预警”,提示高危人群做好防护。同时,也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气象模型的结合,实现对花粉浓度、空气湿度、风速等多因素的综合预测,形成“个性化健康预警系统”。

从城市规划层面,控制高致敏植物的分布,升级空气净化设施,推动低排放交通,降低空气污染与花粉叠加效应。

此外,还可以研发可穿戴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帮助高危人群在发病前及时采取措施。未来,可能会有更精准的抗炎、抗过敏药物问世,从根源上降低雷暴哮喘的风险。

(作者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