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冰受到压力和摩擦就会融化”。冬季走在结冰的路上,你会因为体重通过“温暖”的鞋底施加的压力而滑倒。但事实证明,这种解释并不正确。
一项研究表明,冰面变滑的原因并非压力或摩擦,而是冰中的分子偶极子与接触表面的分子偶极子的相互作用。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德国萨尔兰大学的Martin Müser、Achraf Atila和Sergey Sukhomlinov完成的这项研究,颠覆了近两个世纪前由英国的James Thompson建立的理论范式。他认为,温度与压力和摩擦力一起导致了冰的融化。
“事实证明,在冰面形成的薄液层中,压力和摩擦都没有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Müser解释说。该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分子偶极子才是形成这一“滑溜层”的关键因素,正是它让人们在冬天无法“立足”。
那么,什么是偶极子呢?当分子的一部分区域存在正电荷、一部分区域存在负电荷时,分子偶极子便形成了。这种电荷分布使分子具有指向特定方向的整体极性。
要更好理解这一过程,首先要了解冰的结构。在0摄氏度以下,水分子会排列成高度有序的晶格,即分子彼此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形成坚固的晶体结构。当人们踏上这个有序的结构时,不是鞋底的压力或摩擦破坏了表层分子,而是鞋底偶极子与冰中偶极子发生了相互作用,导致原本有序的结构突然变得混乱。
“在三维空间中,这些偶极子-偶极子相互作用会陷入‘受挫状态’。”Müser说,这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相互竞争的力使系统无法实现完全有序的稳定构型。在微观层面,冰中偶极子与鞋底材料偶极子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破坏了冰与鞋底接触界面的有序晶体结构,使冰变得无序、无定形,最终变成液体。
除了颠覆近200年的认知外,该研究还打破了另一个误区。“此前人们认为,在低于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中无法滑雪,因为太冷了,雪板下面无法形成起润滑作用的液体膜。但事实证明,这种说法同样不正确。”Müser说。
“偶极子相互作用在极低温度下依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中,冰与雪板的接触面仍会形成一层液态薄膜。”Müser解释说。不过,在如此低的温度下,薄膜比蜂蜜还黏稠。
对于冬季滑倒受伤的人来说,冰面变滑的原因是压力、摩擦还是偶极子或许无关紧要。但对于物理学而言,这种区别至关重要。(王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1plj-7p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