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滚滚染吾土,赤子归来护山河。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夏大地时,漂泊在异国船只上烧锅炉的庄田勇赴国难,毅然踏上救亡图存的血火之路。“父亲忠诚于党的事业。在对敌斗争中意志坚定,勇敢机智,能打善战。”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国中将庄田之子庄祝胜,向新快报记者讲述着父亲的传奇人生。
庄田将军是从普通华侨工人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是创建琼崖抗日根据地和桂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从南洋锅炉工到琼崖骁将,他的一生,见证了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无私奉献。回望烽火岁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口,无数像庄田一样的华侨儿女回到祖国怀抱,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撼天地、掣风云、泣鬼神的英雄史卷。
南洋火种 炉工觉醒
1906年,庄田(原名庄振凤)出生于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文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我们家有十口人,仅有两亩地。曾祖父去世后没钱下葬,把这两亩地卖掉才勉强治丧。”庄祝胜说,父亲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考试屡屡拿第一名。然而贫困的家庭最终无法支撑他的学业,在读完六年级后,他不得不退学在家。
为谋生计,1923年秋,少年庄振凤跟着村里的青年闯南洋。为了凑齐一张船票钱,家人典当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我们与乡邻共买共用一头牛,爷爷当年连半头牛的归属权都出让了。”
栖身新加坡,庄振凤先在橡胶厂打杂工,后经老乡黄宜敦介绍到荷兰资本家经营的“生什”号货轮上当锅炉工。在货轮最底舱,这个年轻的海南青年终日与熊熊炉火为伴。
少年胸中,也燃点着火种。闲暇时候,庄振凤常常与黄宜敦谈心,借阅许多报纸、书籍。这位青年思考发现,都说南洋是“淘金”的地方,可是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下,阶级分明、贫富悬殊,耳闻目睹之处,诸多劳动者遭受着剥削与欺凌。书报里的革命道理如同磁石吸铁一般吸引着庄振凤,共产主义的理想悄悄在他心中发芽。“父亲找到黄宜敦问‘共产党在哪里?我想参加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庄祝胜笑着说,父亲不曾料到,共产党就在身边——黄宜敦就是货轮地下党支部书记。
1926年3月,庄振凤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誓言为革命理想奋斗终身。次年4月,新加坡经济陷入困境:工厂大批倒闭,港口轮船停开,工人失业严重。面对危机,殖民统治者非但不施援手,反而将矛盾转嫁到困苦工人身上。庄振凤接到中共新加坡海员工作委员会任命,担任海上罢工总指挥,发动轮船上的海员工人罢工。
淬火成钢 长征砺剑
1929年,庄振凤被派往苏联学习。在莫斯科步兵学校,他刻苦学习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课程,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毕业,成为一名素质优良的革命军人。
此后十年,庄振凤投身革命洪流,在红军部队中历任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长及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与红军反“围剿”作战,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历经千锤百炼,血与火交织的峥嵘经历,将庄振凤磨砺成一柄锋利宝剑。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1940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出指示,决定从延安抽调大批干部到敌人后方组织领导人民群众抗战。同年4月,庄振凤接到党中央派他回琼崖辅助冯白驹领导琼崖抗日战争的命令。
出发前,周恩来要求他在7天内背熟同中央联系的电报密码及使用方法。令人惊讶的是,庄振凤仅用3天便掌握了所有密码。在重庆接受周恩来检查时,他的表现得到了充分肯定。为避免引起敌人注意,在周恩来的要求下,他更名为“庄田”。
作为中央代表率领经党中央精心选拔、经受长征考验的优秀指挥员、电台台长、报务员,庄田带领5名军械师奔赴海南琼崖的抗日前线。当年9月,一行人几经周折,秘密渡过琼州海峡,抵达中共琼崖特委驻地美合根据地,庄田被任命为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副总队长。
琼崖的斗争异常艰苦。当时海南岛有300万左右人口,交通不发达,水路隔海,战略回旋余地小。“母亲曾跟我说起,当年琼崖根据地的日子过得艰难。部队的粮食全靠周边革命群众自发接济,战士们凭着一股子吃苦耐劳的韧劲儿,在烽火中撑起了抗战的大旗,从未退缩。武器装备缺乏,枪支坏了也没人会修。”庄祝胜说,父亲带来的军械技术人员派上了大用场,他们维修损坏的武器枪械,制造炸药、手榴弹、地雷……坚定地与日军鏖战。
智勇双全 化险为夷
在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复杂战局中,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庄祝胜回忆起父亲讲述的一个惊险故事:1943年,为冲破敌人的“蚕食”,庄田(夜间)带领一支二三十人的小分队前出侦察,在漫山遍野的灌木丛中,行军需要一名向导,经人推荐,一名被认为政治思想可靠、斗争意识坚定的人前来带路。父亲的警惕性很高,反复询问向导是否可靠,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当队伍行进到距离目的村不远处,突然听到狗叫。庄田立即意识到有敌人埋伏,马上命令停止前进,准备战斗。而此时向导已跑得不见踪影。就在此时,枪声四起,庄田镇定自若,迅速指挥战士们分头突围,最终转危为安。
“其实父亲在海南的战斗岁月中多次遇到险情。又有一次,他带领战士进入村庄,与当地游击组织接头,所在屋舍便被日伪军包围。”敌人大喊,“你们被包围了,缴枪投降吧!”庄田临危不乱,迅速做好战斗准备,并回应道,“不要开枪,我们出来!”门慢慢打开,屋内两侧驳壳枪手迅速交叉扫射,同时扔出手榴弹,利用敌人隐蔽瞬间,迅速突围,隐入夜色。
在兵力上敌众我寡、武器装备上敌优我劣的情况下,1941年3月12日,庄田率部利用根据地的有利地形和群众支援条件,捕捉战机,集中兵力在琼山县罗篷坡的丛林地伏击琼崖国民党保安第三营第八连,将第八连全歼,击毙第八连连长李汉松及其部下50余人,伤、俘10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长短枪30余支。
罗篷坡战斗的胜利,不仅狠狠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扭转了被动的局面,还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团结战斗的信心和决心,在琼崖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941年,经历了几个月的琼文地区自卫反击战取得了胜利,琼崖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头目李春农被击毙,国民党顽军的有生力量被削弱。更重要的是,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之后集中力量对抗日本侵略军创造了有利条件。“八路军当时平均4名战士才有一支枪,打仗要用大刀、长矛。”庄祝胜感慨道,在抗战期间,海外华侨捐钱、凑钱买飞机、买大炮,这是民族精神的聚集能量,这也是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支撑。
赤子情怀 赓续世代
解放战争时期,庄田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任司令员,庄祝胜听母亲讲过发生在这个阶段的小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一次昼夜不停的行军,边纵部队在第二天的傍晚冒雨抵达一个小村落。老百姓看到有部队到来,以为是土匪,纷纷关闭门户,躲进山中,只剩个别老人留守。雨越下越大,部队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铁律,未擅自闯入任何门户,只在屋檐下休息。天气寒冷,无法睡下,战士们集体唱起《国际歌》。户内的老人家轻手轻脚凑上前,把耳朵贴在院门上听了一会儿,突然记起了当年长征路过的红军。“你们是当年的红军吗?”老人贴着门缝问,“是!我们是当年的红军!”战士们大声回答。
“哗啦”一声,老乡迅速打开房门,叫人上山,奔走相告,呼唤着:“当年的红军回来了!”老乡们纷纷下山打开房门欢迎子弟兵进屋,烧水做饭、嘘寒问暖。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庄田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庄祝胜缓声道,父亲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海南军区兼第43军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副省长,并著有《琼岛烽烟》《逐鹿南疆》两部长篇革命回忆录。
1992年,庄田将军逝世。他的一生,是南洋华侨与祖国命运同频共振的缩影,这位从海浪中走来的战士,用铁血与赤诚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刻下印记——他是惊涛中的归舟,更是烽烟里的脊梁。
“不能忘记父母辈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父亲完成了他的使命,我也要完成我的使命,将革命先辈的精神讲述给孩子们听。”庄祝胜的话语中饱含着对爱国精神的坚守与传承。记者了解到,退休十多年来,他加入广州延安精神研究会,累计宣讲覆盖10万人次,用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将华侨爱国精神赓续传承。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华声 袁懿琳 ■图片由受访者,华声林艺明、林美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