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报告单现脏话”,给电子病历提了个醒 | 新京报快评

“CT报告单现脏话”,给电子病历提了个醒 | 新京报快评

▲“CT报告现脏话”之类的低级错误,需想办法避免。图/天都新闻视频截图

据华商报报道,近日,辽宁省新民市一网友发视频称,其在新民市人民医院做了CT检查后,报告单上却出现了不文明用语。

对此,医院9月23日发布情况说明称,此事因影像科审核主任医师沈某在完善影像报告过程中,打字有误,造成不良影响。事件发生后,院方及医生沈某第一时间联系当事人进行诚恳道歉,并已取得当事人谅解。

对于这起个案,公众应给予一定的宽容。据称,当事医生沈某已60岁,年龄增长导致视力下降,在患者众多的繁忙诊疗环境中出现操作失误。这种“眼花打错字”的解释,符合人体机能衰退的客观规律,也折射出高龄医务人员在数字化医疗转型中难以适应的困境。

若将个别医生的偶发失误放大为行业性失范,既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也不利于构建包容的医患关系。

但也要看到,个案背后潜藏着电子病历时代的特有风险。电子病历系统为提升诊疗效率普遍采用模块化设计,允许医生通过复制粘贴快速生成报告,但这种便捷功能也可能成为错误滋生的温床。

比如,系统自动填充的模板可能包含未更新的陈旧信息,导致“大爷患上妇科病”等荒诞错误。医生在快速操作中若未仔细核对,更易出现药名混淆、剂量错误等技术性失误。

此次事件中“是他×的”等非常规表述,可能正是系统输入法联想功能与人工审核疏漏共同作用的结果。

手写时代,医生可对纸质病历进行划改并签名确认,每一处修改都有迹可循。电子病历的修改痕迹往往被系统自动覆盖,导致追溯困难。

当前电子病历的纠错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在字组自动生成、零散报告单打印等情况下,系统难以全面覆盖所有潜在错误点。比如门诊病历的碎片化记录、检查报告的即时打印等,都可能因系统设计缺陷或人为操作疏忽产生错漏,且这些错误往往分散隐蔽,难以通过常规抽查发现。

防范电子病历的特有风险,须开发功能强大且覆盖全面的防错纠错系统。应引入或升级智能校验模块,通过AI算法识别敏感词、异常数值等,在报告生成前自动拦截明显错误。

在管理上,也需建立多级审核制度,对关键诊疗信息实施初审、复核、智能校验等多重审核,确保每份电子病历都经过至少两次人工核验与系统验证。

此外,还应针对老年医务人员开发适老化辅助工具,如大字体界面、语音输入功能等,降低其操作电子设备的难度,减少老年医务人员因操作不娴熟导致错漏。

电子病历彻底改变了“病历跟着患者跑”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健康信息的高效流转与共享。电子病历的推广应用,是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也因此,电子病历的准确性既关乎诊疗质量,也影响医患信任。一个错别字、一句不文明用语,都可能被解读为医疗态度不严谨甚至职业操守缺失,进而引发医患矛盾。

医疗系统不妨以此为契机,在医院管理、信息技术更新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加以改进,进而构建起技术防护、流程管控、人员培训与患者监督相结合的医疗文书安全防护网,从根本上杜绝“CT报告现脏话”之类的低级错误。

撰稿 / 唐传艳(医务工作者)

编辑 / 迟道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