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鲌“洄游”记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奔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车间里,60个直径约8米、高度超2.5米的“大桶”顺序排列。一个个超级“大桶”,便是一块块鱼池,这样的养鱼方式在丹江口被称为“设施渔业”。负责人洪慧从铁梯爬上其中的一个“大桶”,铲把饲料撒在桶内,一“食”顿时激起千鱼腾。“时隔多年,我又养上丹江鲌了。”她感慨道。

50岁的洪慧是丹江口市均县镇人,也是渔民世家。“丹江口翘嘴鲌性子野、不好捕。”她说:“现在我每年产鱼超30万斤,纯利润能突破百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洪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丹江口水库里搞网箱养鱼,每到收鱼季节,她晚上就会来到库汊边下网,次日凌晨3点就得起床收网,清晨5点以前就必须赶到市场售卖鲜鱼。每到旺季,外省的鱼也会卖到丹江口来。由于当时缺乏储存条件,只得起得更早抢更好的摊位,不然鱼就卖不出去了。

让洪慧印象最深的是冬天时,鱼被冻在渔网上,要用手摘下来。“刚抓到鱼,手就被冻僵了,怎么扯也扯不下鱼来。”

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少年,丹江口才孕育出一批鱼鲜加工企业。从那时起,洪慧家里的鱼可以直接从渔场拉到工厂,她再也不用守在清晨的市场挨冻了。

在湖北博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刚送来的活鱼经低温锁鲜处理后,被送上生产线,工人们熟练地将一条条鲜鱼加工成剁椒鱼头、鱼糕、鱼胶等40余个品种。近20年间,公司从一个水产捕捞作坊,成长为如今“买全国、卖全球”的水产品加工企业。

2006年博奥公司成立时从事水产捕捞,后转型至水产品冷链加工行业,是十堰市最早实现鱼鲜产品出口的企业之一。公司的发展转型历程,是观察丹江口市水产业转型发展的窗口。

2014年前后,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运行,丹江口市拆除库区养殖网箱12.1万余只,拆解各类相关船只5288艘。

一时间,标志性的丹江口翘嘴鲌几乎在当地市场绝迹。渔业产值断崖式下降,渔业发展、渔民增收亟须寻找新的路径。

野生翘嘴鲌捕捞加工是博奥公司的主营业务,营收占比超90%。野生翘嘴鲌没有了,公司便投资2000万元,捕捞野生“小餐条”来生产鱼干零食。但是,随着水源区保护愈发严格,在丹江口水库的库汊内捕鱼也被禁止,公司如何继续生存发展困扰着从业者。

一天,迷茫中的公司董事长沈均建看到一则新闻称,预制鱼鲜食材等鱼鲜加工品受到国际市场欢迎。于是,他带领团队赶赴湖南学习剁椒鱼头的生产流程,并在丹江口大坝下的一些小水库里养鱼做试验。新产品在线上生鲜平台试卖后一炮而红。

此后,企业先后与丹江口库区外的300多个水库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生产鱼鲜制品超过1.5万吨,产值达2.2亿元,产品出口至美国、加拿大、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当地售价20多元/公斤的鲜鱼,经过加工企业的拆解、加工和包装,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商超可以卖到50元/公斤左右。目前,丹江口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已达9家,日加工量超过100吨,年加工产值约6亿元。

记者了解到,丹江口水库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7项达到Ⅰ类水标准。“一泓清水”持续擦亮着当地的“鱼品牌”。

在丹江口翘嘴鲌省级原种场,水产工程师张开刚正忙着照料“亲本鱼”。“目前,我们精心挑选翘嘴鲌、蒙古鲌、拟尖头鲌、青梢鲌四种鱼,统一打造丹江鲌水产品类。”他介绍,每年有超过8000万尾鱼苗从这里被送到养殖户手中。同时,当地还成立了供应链公司,为本地渔业养殖基地提供苗种生产、养殖、储存、运输等服务,全方位培育新的“丹江鲌”品牌。

从天然捕捞到网箱养鱼,从设施渔业到统一品牌,丹江鲌成功“洄游”。

“鱼苗由供应链公司选育,在饲养过程中,他们还会派技术员来指导,销售渠道也由公司推荐。”洪慧说,与以往不同的是,设施渔业可以调节鱼池水温,养鱼再也不受季节影响,而是能根据市场情况调节出货时间,将丹江鱼卖个好价钱。“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我们的收入非常稳定,干得很安心。”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丹江口市设施渔业养殖规模达34万立方米,年产量达3.63万吨,产值突破21.46亿元。仅去年一年,丹江口市围绕“丹江鲌”品牌发展设施渔业和水产加工业,实现新增就业3000多人,人均增收8000余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