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汽车已成“快消品”?| 新京报专栏

“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汽车已成“快消品”?| 新京报专栏

▲汽车终究不是快消品,是用户的“长期伙伴”。图/IC photo

在燃油车为主导的时代,“一年推出小改款车型,五年进行车型大换代”是汽车行业默认的发展节奏;但进入电动化时代后,“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成为行业主流趋势,部分品牌甚至对同一车系采取激进策略,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便推出三款新车型。

《中国新闻周刊》近日报道了这一汽车 “快消化”的新现象。技术迭代是行业迈向进步的重要信号,但产品迭代过快,对用户和厂商以及行业都未必是好事。

汽车短期内不会成为“快消品”

汽车终究不是快消品。因为,汽车的核心价值始终在于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与高耐用性,是用户的“长期伙伴”,需陪伴用户应对各类复杂路况与恶劣环境,承担守护用户安全的责任。

汽车成为“使用一段时间后即可丢弃”的快消品,至少从目前看,全社会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因为,汽车成为“快消品”,需要满足一系列复杂的前提条件。

首先,技术上要彻底普及模块化、标准化。车身、电池、电机、芯片等得像电脑配件一样标准化,坏了或落后了可以快速更换,而不是整车淘汰。

生产上要实现极高的自动化,汽车制造极其高效,单车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才能支撑“快消”的频率;电池寿命问题彻底解决,更换成本极低;软件升级完全取代硬件迭代。

其次是经济条件,汽车价格极度平民化,均价只占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二手车市场高度发达,快速贬值的车辆有足够消费群体接盘,汽车金融工具更加普及。

还有社会与观念条件:包括出行方式的重大转型,环保与回收体系的健全,消费者心态的转变等。

很显然,以当下中国的整体发展现状看,还不支持汽车走向“快消化”,汽车依旧会保持“耐用品”的核心属性,是家庭长期持有的重要资产。

汽车迭代已超出技术发展速度

条件还不具备,汽车产业却出现“快消化”倾向,其背后恰恰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某些深层矛盾和转型特征。

新能源汽车崛起初期,就有很多人将生产智能汽车与生产智能手机进行比较,认为未来造汽车就像造手机那么简单。

确实,新能源车在摒弃传统发动机之后,主体无非就是系统+电机+电池,跟手机有很多相似之处。造手机的华为、小米等都纷纷涉足汽车生产,雷军还说“现在造车比当年造手机容易很多”。

在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汽车产品的迭代速度,这是产业进步,也是事实。

但现在汽车“快消化”反映的却是产品迭代过快,已完全超出了技术发展速度。部分企业一年之内推出的新车型数量,可达十几款乃至几十款,但销量却无法跟上。为了快速推新品降成本,个别企业甚至降低了产品的环保要求。

这反映出整车厂商在新能源车时代打法上的不适应。过去依赖单车高毛利+长生命周期,但在新能源格局下,价格战和规模战迫使车企不断推新。

某种意义上,当前一些车企在学习手机厂商的打法:快速上新、型号分层、以规模摊薄成本。但结果却是消费者和二手车市场一起承受了“快消化”的后果。

严防车企借“快消化”动歪脑筋

过去上百年,传统汽车基本上没有大的产品变化,但新能源与智能化却为新能源汽车带来强烈的代际差。

电池续航、智能驾驶芯片、车机系统等,每隔1—2年都有明显提升。这导致消费者对汽车的“心理寿命”缩短,即使已购车辆本身尚能使用,但对比新车的各种新功能,也会觉得“落伍”。

这反过来促使汽车厂商抓住这种心态不断推出新品。而这其实也是手机产业的一种营销手法,但造成的实际后果就是产业内卷加剧。

另外,电池技术、补能体系、智能驾驶法规等都在快速演化,这使得新能源车产业链也必须快速变化,导致“过渡性”产品过多,也造成了“快消化”的假象。

因此,所谓汽车“快消化”,本质上是智能化和新能源转型加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幻象。这既反映了产业尚不稳定,也说明消费者和厂商都在探索新的价值平衡。

产业仍在洗牌期,导致产品寿命被迫缩短;厂商内卷严重,车企通过快速迭代维持热度,导致市场透支;消费者心态转变,导致对汽车产品的定义向电子产品靠拢;二手车市场承压,残值率(企业预估固定资产在折旧年限结束后可回收价值占原值的比例)快速下探,导致消费者产生“快消化”错觉。

种种原因叠加,使汽车市场看起来正在走向“快消化”,但最终,汽车市场还是要回归本质。

在当下,对消费者而言,需克服“新品焦虑”的绑架。对车企而言,要克服市场短期诱惑,与其搞“海量上新”,不如潜心打造精品,深耕技术创新。对行业监管而言,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守住底线,严防车企在“快消化”假象面前动产品品质的歪脑筋。

撰稿 / 信海光(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