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技师学院(简称“市技”)以思政教育文化长廊为依托,开展了一堂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 争当大国工匠”的思政微课。思政课教师包灿贤带领学生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问答、案例研讨等形式,将党史学习、工匠精神与职业理想深度融合,带来了一场入脑入心的“行走的思政课”。据了解,市技近年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构建“大思政+小场景”育人模式,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教育出“新”入“心”,育人成效显著。
■策划:马丽岩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通讯员 姜兴莹
■图片:受访者供图
创新实践,探索沉浸式思政教育
课程从长廊入口“大德精技 育才铭道”的育人理念切入,师生共同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包灿贤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不仅适用于党员,而且适用于每一个人。他在讲课中强调,“作为当代中国青年,要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负韶华、挺膺担当,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出绚丽光彩。”
“楷模英杰”展区聚焦“工匠精神”。市技学生徐琦恒阐释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内涵,老师则引导学生从家国情怀中深化认知。从学生社团成员到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蜕变,市技金牌教师黄枫杰的励志故事生动诠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内涵。而赵晓霞、陈三才等市技优秀教师和杰出校友的成长成才案例,亦进一步点燃了学生的职业理想。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们要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课程在气氛热烈的小组研讨中来到尾声,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微课让自己收获颇多。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张智豪表示,“在广府英杰和大国工匠的身上,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技能可以成才,技能也可以报国!”包灿贤老师对课程进行了总结,并对市技学子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以红色基因强信念,以工匠精神练本领,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据了解,市技思政教育文化长廊于2025年建成,以“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为核心,通过图文展板、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系统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广府文化、工匠精神、数智引领等核心内容,凸显市技“揽天下英才 育广府文化”的办学理念,为师生提供了沉浸式思政教育平台,成为学院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特色教育,筑牢思政文化育人阵地
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根指出,思政教育文化长廊旨在将党史学习、职业素养培育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技能报国本领。此次思政长廊微课是市技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实践,通过沉浸式场景化教学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推动形成“红色铸魂+工匠育人”的特色教育模式。
市技近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以党建为引领,努力构建“大思政+小场景”沉浸式育人体系,如法治教育+庭审观摩、党史教育+思政剧表演、职业教育+专业探秘等,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切实增进了育人实效。
2021年,学院成立广州市属技工院校首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特色思政育人体系。“红色电影配音”“红色经典诵读”等一系列“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激发了市技师生的创意和激情;学院排演的思政剧《东园启航》备受好评,先后登台亮相五四青年文化周活动和电视理论节目《一门“新”思》,原创舞台剧《冰血长津湖》在全国职业院校思政情景剧交流演出中获金奖。市技还与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合作共建“法治教育基地”和“法治教学实践基地”,学生走进法院体验法治教育课,深受启发。2024年6月,市技师生走进广州增城朱村丝苗米基地开展思政教学实践活动,这堂开在田间地头的“行走的思政课”在2024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优秀教案评选中获得一等奖。2024年11月,市技在团一大纪念馆开展“关爱下一代”主题党日活动,邀请退休职工党员代表与学院师生一起参观团一大纪念馆、开讲红色思政课,“银青邂逅”重温历史,传承先辈精神和信仰。
“实践育人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我们从‘小’处出发,在‘大’字上做文章,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让思政教育出‘新’更入‘心’。”李明根表示,通过创新思政“主渠道”、善用红色“大课堂”等一系列举措,“浸润式”大思政育人模式将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助力市技培养出更多德技兼修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