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
AI可能是“最酷的技术”,
但不一定能做出“最酷的硬件”
文|李炤锋
编辑|王靖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封面来源|IC photo
“当下的计算机形态,与我们想象中科幻感的‘AI伴侣’并不契合。真正适合的形态还有待探索,但最终重要的,将是那些能够在环境中持续感知、与人保持自然互动的硬件形态。”上个月,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在一则播客节目中这样说道。
奥特曼的观点已经在OpenAI的业务布局中显现,这家头部模型企业正将“做硬件”提上日程。
先是在今年5月,苹果传奇设计师Jony Ive创办的io Products团队并入OpenAI;而在上周,《The Information》报道披露,OpenAI已经与立讯精密签订了合同,并且与另一家苹果产品的组装商歌尔股份接洽,希望后者为其未来的AI产品系列提供扬声器模块等组件。据了解,这款神秘AI设备“类似于一款没有显示屏的智能音箱”,OpenAI还考虑打造眼镜、数字录音机和可穿戴胸针,首批产品计划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发布。
而在大洋的另一边,张一鸣与字节跳动也在重整硬件棋盘,今年以来,多方报道显示,字节跳动正计划推出自研AI智能眼镜,预计将接入字节自研模型“豆包”的AI功能,这将是字节跳动继AI耳机OlaFriend后推出的第二款AI硬件产品。据《Digitimes》上周披露,字节方面已经接近推出AI眼镜原型机。
此外,近期的报道显示字节还在机器人赛道持续发力,在量产了1000台以上轮式物流机器人(AMR)后,字节方面正在扩充Seed团队规模,招聘岗位中着重提到了“下一代通用机器人”。
奥特曼和张一鸣,这两位来自硅谷和中关村的“软件派”,不约而同都瞄准了AI消费级硬件的赛道,不过在这他们之前,另一位“软件派”扎克伯格已经交出一份阶段性答卷:Meta Ray-Ban系列AI眼镜,该系列产品把“看起来像普通墨镜”的产品做到了全球AI眼镜出货量的头把交椅。近期,Meta还推出了带彩色镜片内显与肌电腕带的新一代Ray-Ban Display,价格则来到了799美元——相当于一台iPhone 17的售价。
而据Ray-Ban的母公司、Meta的合作厂商EssilorLuxottica此前披露的数据,Meta Ray-Bans已售出超200万副,并且其目标是到2026年底每年生产1000万副Meta眼镜。在其他模型厂商还在筹划如何入场的时,Meta已经把这条赛道从试验品做成了“真生意”。
今年5月,著名设计师Jony Ive的初创公司io被OpenAI收购,Ive是苹果公司的传奇设计师,他曾主导iPhone/iMac等经典产品的设计。Ive本人不会加入OpenAI的员工队伍,他的设计公司LoveFrom将继续独立运营,不过LoveFrom将“接管OpenAI的所有设计工作”。
在收购完成后,奥特曼表示,他设想与Ive合作打造一个“设备家族”,其中首款设备据称尺寸小巧、具备情境感知能力且无屏幕。这也意味着,OpenAI的首款AI硬件不会是眼镜。
另一方面,OpenAI也在谋求和一些生态伙伴共同打造AI硬件产品,今年6月,芭比娃娃制造商美泰公司(Mattel)宣布,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将携手开发基于AI技术的玩具与游戏产品,首款AI产品预计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
在“联名”合作的同时,OpenAI也开始组建内部硬件团队,并且直接挖起了苹果的“墙角”。据了解,OpenAI硬件由前苹果硬件高管Tang Tan牵头,并从苹果招募了一批硬件团队的骨干成员。
时间来到9月,OpenAI的硬件方案离落地更进一步,上周,《The Information》的报道披露,OpenAI已与立讯精密达成制造合作,并与歌尔就声学模组接触。而这两家公司都是知名“果链”企业,OpenAI的首款硬件,可能一出生就带着苹果的DNA。不过,硬件制造需要在工具、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和库存管理方面进行大量的前期投资。尽管OpenAI已经在布局“果链”和苹果团队成员,整合这些能力和链路仍然需要时间。
此外,尽管团队成员实力雄厚,但OpenAI的首款硬件的具体形态尚不明确,这一产品的描述停留在此前奥特曼披露的“类似于一款无屏幕智能音箱”的说法上。相比起AI眼镜,奥特曼和Ive似乎都更看好这一产品形态。
今年7月,奥特曼曾戴着一副白色太阳镜公开接受媒体采访。当被问到“你戴的是智能眼镜吗?这是智能眼镜吗?”时,他回答说:“不,绝对不是,我不喜欢智能眼镜。”虽然是一句非正式发言,但这位CEO看起来确实不是AI眼镜的忠实粉丝。而OpenAI明确排除眼镜作为首款产品的形态,无形中将自己逼入了“音箱”这个冷门产品的领域。
此前,知名分析师郭明錤进一步爆料了这款无屏设备,他表示,这款原型机配备了摄像头和麦克风,预计将于2027年投入量产。他谨慎地使用了“预计”这个词,似乎暗示了这款硬件产品仍存在很多未知。
这样有些偏执的产品思路,让一些业内声音对于OpenAI的硬件方案高度存疑,尤其是在确定“无屏幕”的形态之后。事实上,OpenAI最大的优势,就源于ChatGPT处理和生成丰富的多模态内容的能力,而无屏幕设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内容的呈现。
“无屏幕的AI伴侣能解决哪些智能手机无法解决的问题?”报道消费科技领域五年了,我仍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OpenAI显然也回答不了。行业分析师Derick David在一篇分析中这样写道。
显然,这款可能一年后才能面世的AI产品,却不打算提供任何显示功能,这样的产品逻辑显得有些“落伍”。在分析中,Derick David谈到,在2025年,打造一款没有屏幕的消费科技产品就像“造一辆没有窗户的汽车”。从第一天起,就在刻意限制设备的功能和用户体验。“我相信,如果乔布斯还活着,他一定会大力推广一款AI/VR眼镜。”
不过,OpenAI方面对于未来硬件产品规划仍然信心十足,奥特曼此前声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酷的技术”。在设计大牛Ive加持下,OpenAI希望这款产品能成为像iPhone一样跨时代的产品——尽管它可能只有iPod大小,还没有屏幕。
在大洋的另一边,张一鸣和他的硬件团队已经尝试过耳机/音箱类AI硬件,字节方面在去年推出了首款AI耳机OlaFriend,但这款产品反响不温不火,并未成为字节期待的那个打破市场格局的拳头产品。而AI眼镜市场的反馈也在表明,有屏/显示方案正在2025三季度成为主流,Meta/阿里巴巴/Rokid等企业都拿出了成熟的“光波导显示+AI”的方案。
所以,坐拥VR厂商PICO的字节,会在AI眼镜上抄Meta的作业吗?
对于字节跳动和张一鸣而言,硬件并非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从早年的大力学习灯和PICO开始,字节一直尝试为自身注入更多的硬件基因。而在AI硬件圈,尽管Meta收割了大片全球AI眼镜市场,但受限于地区政策,国内的AI眼镜仍是一片蓝海区。
事实上,在字节的AI眼镜计划披露前,这家互联网巨头就已经通过收购耳机厂商Oladance打造了第一款AI可穿戴硬件——AI智能体耳机OlaFriend。该产品也成为字节首款可穿戴AI智能设备,但市场反响平平,未能成为字节硬件复兴的号角。另一方面,字节并非没有做屏显硬件的基础,事实上凭借PICO业务的积累,字节在VR/MR领域是具备不错的技术底蕴。只是在AI时代,他们更需要思考如何避免PICO的老问题。
2021年8月,字节花费数十亿元收购国内VR出货量第一的厂商PICO。虽然PICO长期占据国内VR市场首位,但VR游戏生态在国内却多少有些“水土不服”,VR游戏开发/引入成本高,国内用户购买单体游戏的意愿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用户群体。最终,在2023年,PICO因销量不及预期而收缩业务线,近1600人的团队被裁撤至仅保留200人的技术团队。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PICO并不算失败的业务,但伴随整个VR市场的增长乏力,PICO已无法匹配字节跳动想要在硬件市场开拓生态的野心。在智能穿戴赛道,头戴式MR/VR设备太重、太大,显得“不够日常”,在传统娱乐赛道,还要面临其他游戏主机的竞争。这导致PICO稳居国内出货第一,但“小众产品”的标签仍然难以撕掉。
横向对比不难发现,Meta和字节跳动发展硬件轨迹其实有些相像,两家公司都是内容社区起家的互联网企业,Meta在2014年收购Oculus VR,进而凭借日后的Quest系列走上了VR硬件之路,正如字节收购PICO那般。而对比眼下PICO的乏力和Meta在AI眼镜上的成功,如何摆脱“软件思维”做硬件,也许是留给字节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早在今年2月,业内就曾传出字节跳动的AI眼镜方案,采用恒玄2800+研极微ISP芯片,以满足AI眼镜对成像和图像处理的要求。这一产品方案不具备显示功能,侧重于语音交互和拍摄,更多是对标Meta Ray-Ban和数月前发布的小米AI眼镜。不过,《The Information》在7月的报道显示,字节跳动正在追随Meta的技术方案,研发一款轻型混合现实(XR)眼镜,外形类似护目镜,对标Meta同类产品。
据了解,PICO正在与供应商合作开发该设备,PICO此前曾考虑打造一款类似Vision Pro的高端头显,但随着Meta转向轻量级设备以扩大混合现实体验的可及性,PICO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显然,在向Meta学习这件事上,字节跳动要比OpenAI积极得多。
不论是OpenAI还是字节跳动,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个目前难以补齐的短板——线下渠道。不管是AI音箱还是AI眼镜,ToC硬件产品的“最后一公里”离不开线下试戴/服务,尤其是可穿戴硬件,用户往往需要线下亲自体验后才更有意愿购买。
在这一点上,Meta并没有选择自己从零搭建门店,而是深度绑定Ray-Ban,把试戴、配镜、售后全部嵌进对方既有的零售与验配网络中。消费者可以在这些门店完成现场试戴、处方镜片定制与售后服务。
不过,Meta模式的成功的核心,还是Meta Ray-Ban系列精准的产品形态定位,在轻量化的产品形态中优先提供视频拍摄、通话、外放等核心功能,同时在二代产品上植入AI。在功能上只提供“够用”的能力,看起来有些“缺乏野心”的战略规划,却成就了如今的Meta硬件版图。
从2023年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以来,一些新形态AI硬件陆续面世,曾经惊艳亮相的AI Pin和Rabbit R1,都曾号称要彻底改变与AI交互的模式。但在实际体验上却难以和手机上的AI app拉开差距。
而Meta在AI眼镜上取得成功的硬件方法论,用一句话总结就是,Meta并不想取代现有的智能硬件,而是选择把AI装进“正常的产品”中。
回顾Meta Ray-Ban系列的成功,离不开一个最核心的因素:一个大众都能接受的外形。Meta没有选择自主打磨全部产品设计,而是选择与全球最大眼镜厂商EssilorLuxottica合作,孵化出的Meta Ray-Ban系列的外形,相比“科技感”保留了更多的“时尚感”,保持了眼镜作为一个日常时尚单品的基本属性,靠并不明显的摄像头、麦克风与Meta AI语音助手完成眼镜的智能化改造。
在智能眼镜市场站稳脚跟后,Meta在近期的Connect 2025上进行了新一代技术升级。新一代的Ray-Ban Display把内显与腕带一次性拉齐,右镜片内彩色HUD负责信息显示与字幕翻译,同时全新的Neural Band也改变了眼镜的交互逻辑,手势/微动输入进一步提升了“在公共场景里悄悄用AI”的体验,而上一代的AI眼镜产品还在依赖语音交互。
不过,扎克伯格在Connect 2025上的演示却翻了车,现场演示的两个功能——摄像头查看食材和WhatsApp通话均未能顺利进行。Meta CTO Andrew Bosworth事后回应,造成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是语音指令触发了在场所有设备同时请求服务器、以及通知在屏幕休眠时无法显示的bug。好在这两个问题看起来都不是硬件设计的“锅”,Meta方面随后也宣布进行了功能修复。
另一方面,Ray-Ban Display 799美元的售价,也遭受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作为一款主打日常的头戴眼镜产品,对标一台iPhone的价格似乎还是有点太贵了。
不过,作为目前业内的龙头企业,Meta方面显然对于自家产品仍然持有信心。IDC预计2025年AR/VR与无显智能眼镜合计出货增长39.2%,而Meta被认为是当前赛道最重要的增长贡献者。据了解,Meta今年曾投入35亿美元,收购Ray-Ban的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 3%的股份,该公司此前的财报披露,公司营收创下162.5亿美元新高,旗下产品Ray-Ban Meta销量突破200万副。
回顾扎克伯格的硬件方法论可以发现,Meta方面没有执着于打造一款“极客风”的产品,而是和EssilorLuxottica合作,在成熟的外形设计的基础上融合AI功能。
另一方面,扎克伯格对于市场的敏感嗅觉,也决定了Meta在这场“硬件”转型中占据了先机,在今年才开始有所动作的字节和OpenAI,如今要面对的已经不止Meta这样的转型对手,传统硬件巨头苹果/小米/华为等纷纷下场AI硬件场景,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多端交互等场景下优势更为明显,反观Meta因为下场够早且产品成熟,已经在用户群体中形成了品牌效应。
Ray-Ban Display在展示现场的“翻车”,似乎也在提醒着业内同行,AI眼镜仍然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领域。任何新技术在这一类产品上的适配都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换言之,对于那些愿意在技术原研上投入更多的友商们而言,Ray-Ban Meta百万级别的销量,在这个快速增长的领域也算不上垄断地位,“超车”Meta没有机会。
如果只看“钞能力”,奥特曼和张一鸣在硬件上的胃口一点也不小,相比Meta,这两家模型巨头同样在多个领域组建了硬件产品团队,试图打造出一整个AI硬件矩阵来改变当下的市场格局。但就硬件产品落地这件事而言,敏感的商业嗅觉、合适的落地方向、提供交互上的领先体验似乎更为重要。
在这一点上,奥特曼和张一鸣,也许真的应该学一学扎克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