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是我的家乡,能在这个假期里为家乡人民看病,为他们带去光明,是一份责任,也是我的心愿。”这个国庆假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将带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近20名医护人员,奔赴安徽寿县,放弃休息时间,为当地患者开展眼科义诊,并将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用4天时间完成这场“光明之约”。
?
这一次的义诊行动,源于当地老龄委主任的一次求助。9月30日,范先群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此前,当地老龄委主任找到他,诉说了当地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的就医困境,“许多老人因子女外出务工、自身行动不便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在患上白内障后,病情一拖再拖,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基于这一现实困境,范先群当即决定协调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医疗资源,让家乡老人重见光明。
“让老人重拾生活尊严”
此次义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寿县当地的老年白内障患者。通过义诊与筛查,将会有近300名患者在当地免费接受白内障手术。
范先群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白内障患病率逐年提升,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中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80%,9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90%。“白内障手术不仅能帮助老人恢复视力,更能让老人重拾生活尊严。"
在范先群看来,这场义诊的意义不仅仅是“治病”。一方面,这是上海医生责任与义务的体现。寿县医疗资源与上海存在明显差距,要把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助力国家防盲治盲工作,帮家庭困难、孤寡老人摆脱因病致盲的困境。另一方面,其团队更注重“授人以渔”,“我们会和当地医生共同开展诊疗,手把手带教,扶持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义诊之外,我们还会与当地医院开展合作,搭建平台让当地医生来上海进修培训。”范先群说。
事实上,这场义诊只是范先群众多的公益行动之一。就在2025年7月,他带领团队赴摩洛哥开展义诊,完成300多台白内障手术。上个月,他还随中国工程院诸多院士专家赴云南普洱澜沧县开展医疗帮扶。而从2014年起,他持续10余年支持内蒙古赤峰林西县,当地眼科医生从最初“简单的眼科手术都不能做”,到如今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吸引地级市患者慕名而来。范先群一路见证了基层医疗的蜕变。
?
多年来,范先群的足迹遍布安徽,从黄山市、阜阳市等地级市,再到淮南寿县、六安金寨县、滁州凤阳县和滁州定远县等县城,都留下过他义诊的身影。每到一处,除了诊疗,他还会带领团队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当地老百姓的健康素养,尽自己所能,将防病治病的理念传递到基层每个角落。义诊后,他们还会与当地签约,安排基层医生来上海进修,搭建起长期帮扶的桥梁。
“医生既要做好本职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也要利用休息时间投身公益,而义诊既是一条纽带,也体现了医者初心。”范先群说。
“义诊只是第一步”
回溯从医之路,范先群的初心始终与家乡紧密相连。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他,八十年代求学时,深知家乡缺医少药的困境,高考第一志愿便填报了医学。
“当时就想着学成后,一定要多回老家,为乡亲们看病。”从蚌埠医学院(现蚌埠医科大学)毕业,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博,成为医生后,家乡父老找他看病是常有的事,他从未推辞,“人不能忘本,离不开生你养你的故乡,只要有机会,就想为家乡做点事。”
数十年扎根基层义诊,让范先群看到了更多基层医疗的短板,也让他对基层医疗发展有了更切实的思考。
他坦言,乡村医疗资源与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医疗能力的提升、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通过长期的帮扶机制,可以让当地医生来上海进修学习。像内蒙古赤峰林西县,当地缺乏眼科医疗设备,仅仅有一台裂隙灯且无法正常工作,到如今拥有最好的眼科设备,离不开双向的深度联动,当地医生也都非常渴望学习提升。”
而对于基层百姓,他关注到不少人存在“拖病”现象,“好多老人觉得‘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是正常的’,往往拖到看不见才着急,还有的怕花钱、怕没家里人陪,宁愿自己扛着,我们希望能通过一次次的义诊、一堂堂的科普讲座,做好眼病的精准筛查,帮助当地老百姓实现早诊早治。”
范先群表示,“健康中国”不能只靠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要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每个乡镇、县城,这也是他孜孜不倦参与基层义诊活动的意义所在。“义诊只是第一步,通过义诊我们更希望与当地医院开展合作与交流,推动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
作为安徽蚌埠医学院的一名杰出校友,范先群还透露,2024年他在母校设立了自己的院士工作站,这一平台在开展视觉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将会推动眼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促进皖沪医疗资源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