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6年:以“产教融合+全球链接” 书写民办职教出海答卷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广州民办高职教育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广州涉外学院”)用26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以“国际化”为锚点、以“产教融合”为引擎的特色发展之路。这所由中国涉外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康正创办的民办高职院校,以“走向世界 从这里开始”的坚定信念,不断拓展民办高职教育的价值边界,不仅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更成为连接本土产业需求与全球优质资源的桥梁,为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搭建起创新平台。

广东新快报《辉煌“十四五”·教育新发展》主题报道,独家对话中国涉外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康正先生,聆听他在教育家精神感召下,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社会经济腾飞蓄势赋能。

初心破局

在时代机遇中

锚定“涉外”基因

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办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许多院校普遍采取“跟随式”办学模式——以公办院校为参照,公办院校开什么专业,民办院校就设什么方向。而康正凭借对时代趋势的敏锐洞察,精准捕捉到重要机遇: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步伐加快,外贸、跨境商务等领域对“懂外语、通规则、会实操”的涉外型人才需求激增,而当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领域的供给尚显不足。

“民办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找到公办教育尚未覆盖的‘空白地带’,而不是在同质化竞争中消耗资源。”康正的这一判断,成为广州涉外学院的创办初心。“国际化”绝非停留在口号层面,他从建校之初就构建了“需求导向”的涉外人才培养逻辑:专业设置必须遵循两大核心标准——能否对接全球产业发展标准?能否解决本土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人才短缺痛点?

基于这一逻辑,学院早期开设的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并非简单叠加“英语+专业”的课程,而是创新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将国际商事规则、跨文化沟通技巧等实战内容融入实训教学。更具前瞻性的是,康正特聘具有海外商务实战经验的海归学者和外籍教师到校教学,这些教师带来的不仅是语言教学体系,更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用国际思维解决本土问题”的能力。

特色立校

用“专业群思维”破解职教“窄口径”困境

2004年,广州维城科技专修学院成功升格为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也迎来新的挑战:随着产业融合进程加速,单一专业培养的人才已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对这一变化,康正提出了全新的专业建设思路:“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不能再按传统的学科分类‘画地为牢’,而应围绕产业链需求‘串珠成链’,将相关专业整合为有机整体,形成专业群优势。”这一观点,直接推动学院启动“专业群”建设。

如今,广州涉外学院构建的11个高水平专业群,每一个都紧密贴合产业发展需求,蕴含着清晰的产业逻辑。以“国际商贸专业群”为例,它并非将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简单叠加,而是以“国际商贸全产业链运营”为核心,整合了电商平台操作、国际物流管理、跨境支付结算、海外数字营销等多个方向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系统掌握外语综合应用技能、跨境电商实操技能、营销策划技能以及创新协作能力。这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匹配了珠三角地区大量跨境电商企业“既需要懂运营的人才,又需要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从业者”的需求。学校设有鼎利、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中德(西门子)、机器人等4个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专业群建设深度融合。鼎利产业学院聚焦信息技术领域,为“国际商贸专业群”中的跨境支付结算等方向提供技术支撑,确保学生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支付技术与安全防护知识;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凭借其在新能源应用和智能制造方面的专业优势,为相关专业群注入创新动力,让学生了解智能设备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中德(西门子)产业学院,引入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西门子的先进技术,为专业群中的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方向提供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机器人产业学院则专注于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相关专业群培养具备机器人操作、编程与维护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产业智能化发展的需求。

今年迎来首批学子的佛冈新校区,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产业适配”逻辑。首期设立的机电与汽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数字商贸学院、文化旅游学院4个二级学院,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等15个前沿专业,直接瞄准清远当地两大产业园区的人才缺口,实现了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更值得关注的是,康正推动的“专业群”建设,始终与集团化办学优势深度融合。当学院开设护理、中医康复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中药学等专业时,他没有局限于建设校内实训室,而是果断决策创办了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直属附属医院——广州涉外康复医院(二级康复医院)。这一举措背后,是他对“医教融合”的深刻理解:康复专业的教学必须依托真实的临床场景,只有让学生接触不同病症的患者,参与实际康复治疗过程,才能真正掌握康复评估、治疗方案设计等核心技能。如今,这所集康复医疗、教学实训、科研为一体的教学实习医院,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训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康正同样突破了“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思维。他提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懂教学,更要懂产业”,为此学院建立了“企业导师驻校”制度——每年邀请100余名行业专家走进课堂,这些专家带来的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企业当前面临的实际项目和技术难题。佛冈新校区更将这一模式升级,开学后广州蓝海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比亚迪等合作企业的工程师将长期驻校,不仅参与教学,还会带学生参与机器人组装、汽车模拟制造等实训,让产业前沿技术直接走进新生课堂。这种“让产业前沿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模式,确保学院的教学内容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学生学到的技能能够直接对接岗位需求。

全球布局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重构职教国际化内涵

当许多高职院校仍在探索与海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留学渠道时,康正已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提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不应只停留在‘输送学生出国’,更要推动‘中国职教标准走向世界’,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本土化专业人才。”这一理念,让广州涉外学院的国际化走出了一条“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独特路径。

中国涉外教育集团并购日本早稻田医学院、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教育大学(现格鲁吉亚涉外教育大学)、新加坡涉外科技学院(sstc),并非单纯的资本运作,而是康正“职教出海”战略的重要布局。以格鲁吉亚为例,学院在当地开展华文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将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与当地产业需求相结合。这种“本土化培养+中国标准融入”的模式,让格鲁吉亚涉外教育大学培养的学生既熟悉当地市场环境,又具备与中资企业合作的专业能力,许多毕业生进入中资企业在格鲁吉亚的项目工作,成为两国产业合作的“纽带”。

学院的华文教育也打破了传统“语言教学”的局限,构建了“中文+职业技能”的特色模式。在海外设立的26个华文教育机构中,学生不仅学习汉语语言知识,还能系统学习中国的茶艺、中医养生、电子商务等实用技能。康正认为:“华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传播与技能输出的结合。当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掌握中国的职业技能时,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也会更加扎实。”这种特色华文教育模式,让广州涉外学院成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让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提升。

产教融合

从“校企合作”到“产业共生”

打造职教生态闭环

在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部分合作仍存在“形式化”问题——企业仅提供实习岗位,学校单纯输送学生,缺乏深度协同机制。而在广州涉外学院,康正推动的产教融合已升级为“产业共生”模式:学校与企业不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的 “利益共同体”。

学院与西门子共建的“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就是“产业共生”模式的典型案例。这个中心不仅是学生的实训基地,还是西门子向华南地区企业推广新技术的“展示平台”——企业可在此开展员工技术培训、新技术研发测试,学校教师则参与西门子的技术推广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接触到西门子最新的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标准。这种“教学、培训、研发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更具创新性的是,学院设立的4个产业学院完全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营。企业不仅投入教学设备与专业师资,还将实际项目引入学院,学生在学习期间即可参与企业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通过考核即可直接成为正式员工,实现 “学习与就业无缝衔接”。这种“入学即入职、学习即工作”的培养模式,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焦虑,又为企业提前储备了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康正将这种模式总结为“职业教育的生态闭环”:“学校为企业培养适配型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景和技术支持,双方相互赋能、共同发展,才能让职业教育真正服务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广州涉外学院的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 95% 以上,不少毕业生入职后很快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才——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 “产业共生” 模式的有效性。

26年风雨兼程,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从一所初创的专修学院,逐步成长为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民办高职院校。但在康正眼中,这只是学院发展的新起点:“中国职业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民办院校要抓住机遇,摆脱同质化发展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赛道。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国际化’和‘产教融合’为两大支柱,帮助更多学生实现‘走向世界’的梦想,让中国职教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

康正董事长寄语2025级新生

以涉外为帆,赴时代之约

创新是广州涉外学院发展的核心引擎。站在佛冈新校区启用的全新节点,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合作、创新技能培养模式,培养更多“技高行远、德厚流光”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涉外力量。

同学们,当你们踏入涉外校门,便站在了连接本土与世界、贯通学习与职业的关键节点。愿你们以“知行者无疆”的信念在产教融合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以 “破壁者无畏” 的勇气在国际交流中拓展国际视野,成长为兼具技能、视野与担当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服务国家发展中绽放光彩。

■监制:林波 ■策划:刘浩

■撰文:刘浩 李一玲 何婷婷 邱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