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破解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党委副书记伍洁星、副县长吴远茂带领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协同驻太保镇工作队一行12人深入太保镇旺洞村,专题调研并现场指导小黄姜“连作障碍”(即姜瘟病导致无法连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罗勰薇
旺洞村是连山小黄姜的核心产区,其出产的小黄姜品质优良,亩产可达1万斤,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然而,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姜瘟病导致土地无法连续耕种,严重制约了产业规模和姜农的种植积极性,成为摆在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现实难题。
调研团一行实地走访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昌国旺洞小黄姜种植专业合作社,专家们详细听取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姜瘟病的发病规律、危害程度及传统防治方法的局限性,采集带有病症的姜株和土壤样本,以便精准“诊断”病因和研发高效治理方案。
省农科院的专家表示,姜瘟病是一种土传病害,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是产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此次调研,目的就是研究出一套适合连山本地实际的综合防治技术方案,以从根本上突破连作障碍,为旺洞小黄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产业链的配套完善也在同步进行。为降低市场波动风险,延长小黄姜的销售期,提升产品附加值,太保镇计划利用驻镇帮镇扶村资金177万元,在旺洞村建设一座现代化冷库,改善小黄姜的仓储条件,实现错峰销售,保障姜农收益,为产业健康发展装上“稳定器”。
伍洁星强调,小黄姜产业是旺洞村乃至全县的重要富民产业,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专家团队的工作,确保科研与生产无缝对接,让最新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吴远茂指出,既要破解种植难题,也要打通仓储保鲜的“最后一公里”,全方位推动小黄姜产业提质增效。